一、什么是布病: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(简称布氏菌)侵入机体,引起传染-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。布鲁氏菌病又叫波状热,俗称懒汉病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其为乙类传染病。
二、主要症状:
1.发热: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,常伴有寒战、头痛等症状,可见于各期患者。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,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。热型不一,变化多样,常见有以下五型:波状热型、不规则热、间歇热型、弛张热型、长期低热型。患者在高烧时神志清醒,痛苦也较少,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,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鲁氏菌病所特有;
2.多汗: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,可湿透衣裤、被褥。
3.肌肉和关节疼痛: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、游走性大关节疼痛。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(腰椎为主)受累,表现为疼痛、畸形和功能障碍等。
4.乏力: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。
5.肝、脾及淋巴结肿大:多见于急性期病例。
6.其他: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,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;少数病例可有心、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。
三、贮存宿主及传染源
布氏菌的宿主很多,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(家禽、家畜、野生动物、驯化动物)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。然而,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,随后波及人类,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。
各种饲养动物:羊(山羊和绵羊)、牛、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,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,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。鹿、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。
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,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。
四、传播途径
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、消化道、呼吸道侵入机体,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、饮食、生活习惯有关。
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: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、饲养放牧人员、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,因此,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。
五、人群易感性
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。 凡是接触患布鲁氏菌病家畜及其制品的人员,或是生活在疫区与患病家畜污染的环境有接触的人,都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病。其中,饲养、管理、屠宰家畜的人员,畜产品收购、运输及加工人员,畜牧兽医人员等,更容易感染发病。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接触患病牲畜机会的多少有关。
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(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,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)。
六、“布”病危害
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: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,即人、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。
影响人体的健康: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,反复发作长期不愈,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。
阻碍畜牧业的发展:有资料表明: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.5%,牛布病流产率31.2%。
就世界范围而论,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,包括家畜流产、消瘦、乳肉产量减少、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,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。
七、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“布”病?
养殖户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:饲养家畜要圈养。避开水源。不得散放、串街、混放。人畜分居,无论是成畜还是幼畜,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。牧区在产羔季节千万不要把牲畜放在毡房内,也不要把牲畜放在人们生产、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等。不要用人用的盆或碗去喂养家畜,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不要和羊羔玩耍。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进行消毒。特别是出现牲畜流产时,一定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,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。注意个人卫生防护。进行照料牲畜、清洁圈舍等劳动时,要佩戴手套、口罩等防护用品,劳动后要彻底清洗;
家庭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:注意饮食、饮水卫生。不吃不清洁的食物,饭前洗手,不喝生水。特别是肉、奶等畜产品,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,不可食用生肉、生奶等。家庭用的菜刀、菜案,要生熟分开;切了生肉的刀、案,也要用热水消毒,避免污染其它餐具;
有羊、牛等动物及其制品接触史的人群,一旦出现发热、多汗、乏力、关节疼痛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诊。要做到坚持足量全程治疗,防止由急性转为慢性。
供稿:冯海梅
编辑:王新颜
审核:康庆稳
监制:王 岩